一、进程调度算法的评价指标
- cpu利用率:
利用率=cpu忙碌时间/总时间
-
系统吞吐量:
系统吞吐量=总共完成了多少道作业/总共花费的时间
-
周转时间:
- 周转时间: 周转时间=作业完成时间-作业提交时间
- 平均周转时间: 平均周转时间=各作业周转时间之和/作业数量
- 带权周转时间: 带权周转时间=作业周转时间/作业实际运行的时间
- 平均带权周转时间: 平均带权周转时间=各作业带权周转时间之和/作业数量
- 等待时间:
进程/作业 等待被服务的时间之和
平均等待时间即各个 进程/作业 等待时间的平均值
-
响应时间:
从用户提交请求到首次产生响应所用的时间
二、调度算法(早期批处理系统)
Tips:各种调度算法的学习思路
- 算法思想
- 算法规则
- 这种调度算法是用于作业调度还是进程调度?
- 抢占式?非抢占式?
- 优点核缺点
- 是否会导致饥饿(某进程/作业长期得不到服务)
1. 先来先服务(FCFS)
2. 短作业优先(SJF)
- 短作业/进程优先调度算法:每次调度时选择当前已到达且运行时间最短的作业/进程。
-
最短剩余时间优先算法:每当有进程加入就绪队列改变时就需要调度,如果新到达的进程剩余时间比当前运行时间的进程剩余时间更短,则由新进程抢占处理机,当前运行进程重新回到就绪队列。另外,当一个进程完成时也需要调度。
3. 高响应比优先
响应比: 响应比=(等待时间+要求服务时间)/要求服务时间
高响应比优先算法规则:在每次调度时先计算各个作业/进程的相应比,选择相应比最高的作业/进程为其服务
知识回顾
三、调度算法(交互式系统)
1. 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(RR)——常用于分时操作系统
算法规则:按照各进程到达就绪队列的顺序,轮流让各个进程执行一个时间片(如100ms)。若进程未在一个时间片内执行完,则剥夺处理机,将进程重新放到就绪队列队尾重新排队。
如果时间片太大,使得每个进程都可以在一个时间片内就完成,则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退化为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,并且会增大进程响应时间。因此时间片不能太大。
如果时间片太小,进程调度、切换是有时间代价的(保存、恢复运行环境),因此如果时间片太小,会导致进程切换过于频繁,系统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处理进程切换,从而导致实际用于进程执行的时间比例减小。
2. 优先级调度算法
算法规则:每个作业/进程有各自的优先级,调度时选择优先级最高的作业/进程
抢占式的优先级调度算法:每次调度时选择当前已到达且优先级最高的进程。当前进程主动放弃处理机时发生调度。另外,当就绪队列发生改变时也需要检查是否会发生抢占。
非抢占的优先级调度算法:每次调度时选择当前已到达且优先级最高的进程。仅在当前进程主动放弃处理机时发生调度。
优先级调度算法的补充:
- 就绪队列未必只有一个,可以按照不同优先级来组织。另外,也可以把优先级高的进程排在更靠近就绪队列队头的位置
- 根据优先级是否可以动态改变,可将优先级分为静态优先级和动态优先级两种。
- 静态优先级:创建进程时确定,之后一直不变。
- 动态优先级:创建进程时有一个初始值,之后会根据情况动态地调整优先级。
- 系统进程优先级高于用户进程
- 前台进程优先级高于后台进程
- 如果某进程在就绪队列中等待了很长时间,则可以适当提高其优先级
- 如果某进程占用处理机运行了很长时间,则可以适当降低其优先级
- 如果一个进程频繁地进行I/O操作,则可适当提升其优先级
- 操作系统更偏好于I/O型进程(或称I/O繁忙型进程)
- I/O设备和CPU可以并行工作。如果优先让I/O繁忙型进程优先运行的话,则越有可能让I/O设备尽早地投入工作,则资源利用率、系统吞吐量都会得到提升。
- 注:与I/O型进程相对的是计算型进程(或称CPU繁忙型进程)
3. 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
算法规则:
- 设置多级就绪队列,各级队列优先级从高到低,时间片从小到大
-
新进程到达时先进入第1级队列,按FCFS原则排队等待被分配时间片,若用完时间片进程还未结束,则进程进入下一级队列队尾。如果此时已经是在最下级的队列,则重新放回该队列队尾。
-
只有第K级队列为空时,才会为K+1级队头分配时间片。
抢占式的算法:在K级队列的进程运行过程中,若上级的队列(1~K-1级)中进入了一个新进程,则由于新进程处于优先级更高的队列中,因此新进程会抢占处理机,原来运行的进程放回K级队列队尾。